所有栏目
148

送你一把养育孩子的万能钥匙

2021/6/15

  六岁前的孩子通常要花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技能,孩子对待生活是积极独立还是磨蹭拖延,

  也会在三岁以后的表现中更为触动成人。

  你可能会发觉除了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以外,孩子反而越大越需要催促,越大越要操心,

 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。

  如果你的孩子还未满六岁,那要祝贺你,因为你和孩子还有足够的时间去面对和改变!

  不管你觉得孩子有多么爱拖延、爱抱怨、爱指责、爱生气、爱打岔……都没关系,

  只要跟着我们一起做,你就会发现你和孩子有多么了不起!

  在和孩子正式工作之前,我们要提前做一些准备:

  家中需要一个可以专门用来调整情绪的、温馨且相对私密的小角落和一些可以发泄情绪的相对安全的物品。

  比如旧报纸、抱枕、纸巾、小垃圾桶等协助孩子释放情绪的小物品。

  情绪对每个人都会有很大的影响,有时候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,瞬间将我们在关系中的存款全部清零!

  所以把情绪安顿好很重要,而这恰恰是我们成人也缺乏的,甚至是不知道的。

  在情绪管理方面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,将会是我们改变的最大动力。

  让这个情绪区成为全家人的能量转化区,它可以是一个房间也可以是房间的一个角落;

  它可以是全家公用的区域,也可以是独立分开的空间,可以根据自家的情况以及孩子的年龄有所不同。

  1、如果孩子不到3岁或从来没学习过情绪管理,就准备一个半开放的区域,确保可以容纳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的空间。

  因为通常孩子在处理情绪时都需要陪伴,但需要注意的是,情绪区不可以有玩具、书籍等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,

  同时,我们要以平和、耐心而又充满爱的状态,陪伴孩子用健康的方式流淌情绪。

  还有一个原因是,当成人在处理自己的情绪时,孩子是可以看得到的,这样对孩子来说也是个学习的机会。

  2、当孩子3岁多以后,并且对情绪有了初步认识时,就可以准备相对封闭的空间了。

  因为在公共场合处理情绪,对人对事都会有许多不够尊重的部分,所以如果从小便能够不断练习,

  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处理自己的情绪,相信等到成年以后,就很难会出现在公共场合失仪、失态的状况啦!

  平时,当我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,通常都会这样告诉他:“妈妈肚子里有个‘小球’,

  当让人感觉不舒服的情绪来临时,‘小球’就会变得越来越大,而我就会很难受,连呼吸都会有些困难。

  这个时候,我想大吼大叫,我需要到情绪区去调整一会儿,等“小球”慢慢变小后,

  我就能够平和地解决问题。”而每当此时,宝贝总会一边哭一边说:“妈妈,我会等你的球变小,你要记得呼吸啊!”

  规则是保障人、事、物正常运行的良好工具,它既公平公正又充满能量!

  我们所熟知的全球顶尖家族,都有家规、家训。比如,离我们很久远的孔子家族;

  离我们很近的比尔盖茨家族;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等等。

  同样,所有你希望孩子达到的独立能力和做事要求等,也都可以陆续列入你的家庭规则中。

  而且,规则越简洁、越具体、越清晰越好。

  比如:利用幼儿园规则衍生出的家庭规则:

  1、粗野、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——吃完零食请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内;

  在公共场所和家中要小声说话;被帮助时请说谢谢;

  不伤害自己、他人和环境......

  2、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,自己的东西自由支配——想要玩宝宝的玩具需要经过宝宝同意;

  经过同意就可以打开妈妈的柜子;18岁便可以拥有一部智能手机......

  3、请归位——就餐结束请把凳子放回原位;

  玩具不使用了,请放回玩具架;爸爸用完电脑请放回书桌上......

  4、不可以打扰别人——妈妈或爸爸在工作的时候不可以打扰;

  在爸爸或妈妈接电话的时候不可以打扰;宝贝在专注地玩玩具或创作作品的时候不可以打扰......

  5、谁先选择谁先使用,后来者请等待——只要是大家公用的物品,都要遵循这个规则。

  比如,我们家有一把黄色的餐椅,最近就利用它给孩子建构了一个规则:谁先选择黄色餐椅谁先使用;

  6、做错事要道歉,并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——爸爸、妈妈、宝贝做错事都要说“对不起”;

  被别人伤害时,有权利要求他人向自己道歉;

  7、接受别人的拒绝,并学会拒绝别人——宝贝说不同意抱抱时,大家就要停下来;

  妈妈说不同意打扰时,请大家都离开......

  可以根据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添加规则,也可以把孩子的独立清单加到里面去。

  例如:

  ★每个星期六可以买一个(100元以内的)玩具。

  ★四岁以下的孩子对金钱还没有太多概念,那就以玩具数量来定,对金钱有概念的就以金钱数量来定。

  ★晚上8:00游戏和洗漱结束进入阅读时间

  ★早晨起床要说:“早上好!”

  ★从姥姥家离开时每个人都要说:“再见!”

  ★两岁开始要和爸爸妈妈一样独立洗漱、就餐、整理玩具

  ★三岁要独立穿衣服、整理书包

  ★四岁还要会整理衣柜等等

  …………

  列出所有规则的清单并让规则可视化,可以做成规则火车、能量大树、能量之星等等,

  并让孩子把喜欢的卡片或图画贴在墙上。

  当然,宝贝年龄越大,要遵守的规则和要独立完成的工作就越多,相对应的“规则火车”或“能量树”就越大。

  又多又大又长总会深受孩子喜爱,试试先用爸爸妈妈的规则火车来吸引孩子吧,

  相信那一定会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哦!

  这是最为考验家长的时刻,可以说,成败与否就在此一举了。

  (1)制定好规则后,能够确保其执行的最简单的方法是:干不完这一件就不能开始下一件。

  而最厉害且最具诱惑力的“一招”则是:永远把下一项活动安排成深受孩子喜爱和青睐的。

  比如:家里每个人吃完早餐便可以选择今天的零食,而过了早餐时间,早餐和零食都会消失。

  然后,成人再显摆地开心炫耀一下,今天自己选到的零食,让孩子去羡慕吧!

  相信失去零食和早餐的痛苦会化成孩子独立就餐的力量!

  幸运的可能一次就成功了,而最具挑战的则是,可能孩子一周都不吃早餐,

  另外还没有零食,还得参加各种活动,还得看着别人吃着好吃的零食并且不和他分享。

  当然,在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吃早餐时,选零食的事儿就可以约定为:

  早上出门前或几点前选好就可以了。

  理由是:孩子已经可以自己吃早餐了,独立性与心理能量都增强了,

  所以选零食的事情在出门前(或8:00前)就可以由他自己决定了。

  (2)情绪准备好了,规则以及独立清单也准备好了,

  怎样开启并执行呢?另外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开“家庭会议”。

  起初我和老公开家庭会议时是没有让孩子参加的,但又在孩子旁边。

  然后就看我俩又是欣赏、又是感恩、又是拥抱的,非常开心幸福地陶醉在其中,自然成功地吸引了孩子。

  他吵嚷着下次也要参与,于是乘机“渗透”了家庭会议的目的和要求,

  当时也不管他是否能听懂,就尽力用简单的语言说明了一下。

  目的:

  1.为了家庭更有爱,家人更快乐;

  2.打败“情绪怪兽”和“小懒虫”;

  3.保护“独立小精灵”。

  内容:

  1.感谢家人;

  2.欣赏家人;

  3.给家人提一个有效的期望意见;

  (而且只能回复:好的,我收到了,我会尽力)

  4.感谢家人给我机会让我变得更好。

  其实带孩子开家庭会议的过程,一开始都是我和老公事先设计好的。

  每次会议结束后,都会为自己又一次成功诱导了小鬼而窃喜。

  次数多了,想不到,这个设计好的家庭会议竟在不经意间,成了我和老公解决问题的一个通道了。

  每次一唱一和的合作,都给我们俩的情感银行账户存入很多款项。

  一开始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进行一次,都有新的规则加入,但也忍着一次只提一条。

  后来便可以一周一次地进行了,另外,当有问题需要解决时,

  家里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要求及时召开家庭会议,从而来相对公正地解决问题。

  其实,借助家庭会议不仅可以减少权威,增加公平公正,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,

  还可以通过家庭会议让其拥有更多的发言权,拥有更多被重视的机会。

  所有列入规则清单的行为要求都要做到,若失败了就得审视一下是规则不合适,

  还是情绪出来阻碍了,或是现实的环境不允许。

  然后,做总结、找原因,建立新的方法重新开始。

  家长要像两岁的孩子一样,拥有百折不挠的成长精神。

  简单来讲,当下有情绪就去情绪区;不能按规则做到,就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就不能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等等。

  在执行过程中,左右成败结果的不是孩子的情绪和配合度,而是成人的坚持和恒定的状态。

  成人的状态要像指南针一样目标坚定不移,孩子才有机会找到前进的方向。

  拿出我们的时间、耐心、幽默、宽容等等许多优秀的资源,来执行大家都同意的规则。

  我在鼓励孩子独立的过程中,遇到的最让我感觉挫败的一件事就是,

  我本已觉得他把必做的事情都已习以为常的时候,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样的:

  “妈妈我想告诉你,我最讨厌的事儿就是刷牙、洗脸、擦香香、洗澡、洗手、吃饭、睡觉、起床……”

  我当时听了瞬间涌上心头的想法就是:找个山头,大吼几声!

  庆幸的是找个山头不容易,呼吸呼吸还是易如反掌的。

  回过神后给了孩子一个我比较满意的回答:

  “那妈妈可要好好欣赏你一番了,你是怎么这样智慧地知道,这些事儿都是在保护你的身体,

  就算你不喜欢但现在每天都在做,你是怎么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的呢?跟我说说好不好?”

  最终成功引导孩子说了句:“我都快四岁了!所以就是会有力量的!”

  还有一部分要说明的就是,突然有一个时期,孩子做事就是会慢,

  会容易发脾气、指责抱怨的,那就多些时间等待,多些耐心倾听就可以。

  最后,我们要问问自己,是否真正了解这个带给我们烦恼、忧虑、希望和惊喜的小家伙?

  宝贝的成长最需要的就是适合的环境,它包括心理的和物质的。

  今天探讨的就是透过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反应,从而促进孩子的行为呈现。

  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透过身边的环境来探索、了解、适应这个新世界,

  在孩子各种行为还不熟练时,我们的允许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走进他、了解他、信任他并把生活还给他!这样,孩子就有机会走向独立,

  去解决生活中大大小小琐碎的事情,你也就拥有了一把养育孩子的万能钥匙。